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大名草编传薪火 残障匠人“织”前程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大名草编传薪火 残障匠人“织”前程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大名草编传薪火 残障匠人“织”前程
长城网·冀云(jìyún)客户端记者 张隽
“三夏”时节麦收忙,遍地铺金黄。在邯郸市大名县(dàmíngxiàn),来自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传承教育中心的残障手艺(shǒuyì)人们也迎来了丰收季,他们采集来小麦收割后的小麦秸秆,进行(jìnxíng)分类、挑选、捆绑,不久后,这些秸秆将在手艺人的手中变成各式各样的草编(cǎobiān)制品。
大名草编是(shì)一种传统民间家庭编结手工艺,兴于南唐,盛于北宋,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,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(dìèrpī)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它以小麦秸秆(jiēgǎn)、玉米皮等生态材料为原料,可编织成首饰、服装、提包(tíbāo)、玩具、居家用品等手工艺品,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。
在大名草编(cǎobiān)展览馆展出的草编提包作品。长城(chángchéng)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隽 摄
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传承教育中心的(de)创办(chuàngbàn)人谷穗从小与草编(cǎobiān)(cǎobiān)有着不解之缘,在家人的耳濡目染(ěrrúmùrǎn)下,她学习了草编、芦苇画等非遗技艺(jìyì)。2019年,为(wèi)推广“非遗+残障”残疾人非遗培训就业项目,谷穗在家乡大名县创办了助残教育中心,为广大残障人士传授大名草编技艺,并拓展就业渠道。“大家通常认为残障人士是弱势群体,那是没有适合给到他们能够展现自己能力的岗位(gǎngwèi),我们把他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,让他们学一项手艺,一样能够发光发热。” 谷穗告诉记者。
谷穗展示残疾人学员(xuéyuán)制作(zhìzuò)的草编花瓶制品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隽 摄
慢慢地,谷穗的做法得到了大名(dàmíng)县残联(cánlián)、工商联、政协、各乡镇的支持,在多方帮助下,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了解到大名草编,进而选拔进入教育中心(zhōngxīn)系统培训。教育中心既管(jìguǎn)生活又管就业,在这里,残疾人的生活有“爱”无“碍”。
李培培是教育中心的一名培训师(péixùnshī),腿脚不便的她依靠残疾人助力车来回“行走”,短短几年时间,她从学员成长为草编技艺培训师,只见玉米皮在她手(shǒu)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耳坠盘扣。“来这儿的第一天,我(wǒ)一看这些都是农村的麦秸秆、玉米皮,居然被老师编织成(biānzhīchéng)精美的作品(zuòpǐn),还真没见过,一下子被这里(zhèlǐ)的草编作品给吸引住了。老师的手这么神奇,要是我也学会那我的手也成神奇的手了。”李培培说道。带着对未来的憧憬,李培培苦下功夫,勤加练习,每天生活变得规律且充实,也因为草编非遗,见到了更(gèng)广阔的世界。“以前(yǐqián)我连村子都没有(méiyǒu)出去过,现在去过好多城市推介我们(wǒmen)自己制作的草编手工艺品,变得越来越侃侃而谈,感觉更自信,更有底气了。”
培训师李培培用玉米皮制(pízhì)作出草编(cǎobiān)耳坠盘扣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隽 摄
“草编是要静下心来创作的,残疾人(cánjírén)他们会更忠诚(zhōngchéng)于职业,能(néng)安静地沉浸其中创作好作品(zuòpǐn)。”谷穗说道。近年来,谷穗带着残疾人走南闯北前往北京、广州、香港等(děng)城市参加展会,不少草编作品获得海内外许多客商的青睐,草编耳坠、草编花瓶等一度(yídù)成为热销单品,源源不断的订单让残疾人生活奔头更足了。谷穗介绍,草编工艺品(gōngyìpǐn)根据工艺复杂程度,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,更有单幅作品拍出3.5万元。
培训师(péixùnshī)周利宾向学员(xuéyuán)们展示草编星星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隽 摄
禹善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(cánjírén)传承教育中心成立以来,形成“培训(péixùn)+就业+创业”的助残模式(móshì),凭借(píngjiè)“非遗+残障”的创新模式,先后荣获“全国优秀创业项目”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成为助残就业领域的典范。截至(jiézhì)目前,教育中心共有三千多人参与草编培训,237名残疾人掌握了草编技艺,部分优秀学员月收入超过3000元。
在禹善,有一句标语深受大家喜爱:“爱国(àiguó),从自食其力开始”。非遗传承与残疾人帮扶事业的(de)融合,不仅助推了文化(wénhuà)传承,更让残疾人感受到即使身体有残缺也(yě)不会被遗忘在大众背后,自己就是生活的主宰者,每个人都有闪光的未来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