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档案馆获赠近500台海鸥相机,来看相机曾经的样子
上海市档案馆获赠近500台海鸥相机,来看相机曾经的样子
上海市档案馆获赠近500台海鸥相机,来看相机曾经的样子
海鸥NM8-1型室内(shìnèi)座机是1980年代国内照相馆(zhàoxiàngguǎn)的标配产品。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
6月13日,上海市(shànghǎishì)华侨摄影协会副会长马正康将收藏的近500台海鸥牌相机(xiàngjī)、近200件(jiàn)镜头以及闪光灯、三脚架等配件捐赠予上海市档案馆。
此次入藏的(de)海鸥相机堪称一座微型博物馆,涵盖经典双反(shuāngfǎn)机型、特色单反款式(kuǎnshì)、工业机、试制机型和特殊纪念机型等(děng)珍稀品类。其中包括上海研发的第一台高级旁轴照相机“上海58-Ⅰ型”,国产折叠相机的始祖“上海58-Ⅲ型”,海鸥公司成立40周年1号双反纪念机,限量(xiànliàng)50台的上海世博会纪念机,中国第一款数码相机“海鸥DC-33型数码相机”等。市(shì)档案局(馆)局(馆)长(zhǎng)徐未晚为马正康颁发收藏证书。
上海市华侨(huáqiáo)摄影协会副会长马正康(右一)介绍收藏的海鸥牌相机。
作为(wèi)“上海制造”的(de)经典代表,海鸥相机(xiàngjī)是中(zhōng)国最早的自主相机品牌,其发展历程与新中国工业史紧密相连。1958年(nián),上海照相机厂正式成立,初期品牌名为“上海”,后因出口需求的增长更名为“海鸥”。在共和国工业发展从小到大、由弱到强的进程中,海鸥相机不仅服务于国防(guófáng)、公安、新闻、医疗、科研、体育等各领域,同时也(yě)见证了众多(zhòngduō)历史性的“高光时刻”——记录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的壮观景象、伴随中国人造卫星遨游太空、陪同中国第一位女登山队员潘多攀登珠峰、远渡重洋参与南极科学考察......
上海研发的(de)第一台高级旁轴照相机“上海58-Ⅰ型”。
捐赠者(juānzèngzhě)马正康耗费16年(nián)时间,奔波各地搜集海鸥相机,并创办“海鸥之家”相机收藏馆。他表示:“海鸥照相机曾是全国著名商标、中国民族品牌百强,其产量一度占全国照相机总量的一半,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(wǒ)国民众文化生活中的挚爱。我通过(tōngguò)16年的收藏对这一民族品牌进行(jìnxíng)‘全身扫描’,如今将其整体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,得以永久留存,也(yě)完成了我的夙愿。”
此次捐赠(juānzèng)是档案征集工作的一次创新实践。上海市档案馆接收(jiēshōu)征集部主任彭晓亮介绍(jièshào):“这种原貌转移式的征集尚属首次。自与马正(mǎzhèng)康先生达成捐赠意向(yìxiàng)后,我们整合馆内资源,历经四次交接整理,最终将全部捐赠品安全入库。这批藏品完整度高、细节丰富,充实了馆藏资源,优化了馆藏结构。”
马正康(mǎzhèngkāng)捐赠的部分海鸥牌相机正在展出。
上海市档案馆保管部主任刘宇彤表示:“我们已为这批海鸥相机量身定制了保护方案,启用(qǐyòng)专用库房妥善存储,以后我们也将在不同的展览中展现这些相机背后的时代(shídài)故事(gùshì),让更多人(rén)领略中国(zhōngguó)相机产业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底蕴。”部分捐赠的海鸥相机将在市档案馆二楼公共展区展出至6月底,其他相机未来将陆续展出。
当天(dàngtiān),上海市档案馆举办档案馆开放日活动,新书《档案里(lǐ)的上海老字号》同时发布。“百雀羚、花露水、雪花膏、蛤蜊(gélí)油、白猫洗衣粉、回力牌球鞋、民光牌床单、恒源祥绒线、培乐蒙西装(xīzhuāng)、中华牌铅笔、蝴蝶牌缝纫机(féngrènjī)、永久凤凰自行车……这些日用品,无论大小,都曾经是(shì)我们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。”作家赵丽宏为《档案里的上海老字号》一书作序时写道。
《档案里的上海老字号(lǎozìhào)》书中插入了老字号相关的档案和照片。
此外,当天活动现场,80岁的上海自行车厂原厂长、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首任理事长章和轼将“永久人”集思广益(jísīguǎngyì)、群策群力编撰的《永久故事》一书,捐赠(juānzèng)给上海市档案馆(dàngànguǎn),并(bìng)表示之后将捐赠更多关于永久自行车的珍贵档案。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(xīnwén)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